姜弘道,生于1940年,浙江吴兴人。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1961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应用力学专业。现任河海大学党委书记、校长。全国高等学校水利水电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,中国力学学会理事,江苏省力学学会理事长,江苏省水利学会副理事长,江苏省科学委员。长期致力于工程力学及水利、水电、水运工程领域应用的教学与研究。有关于弹性力学、有限单元法方面译著、专著、教材多种。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、电力部科技进步二等奖、江苏省以及水电部科技进步三等奖。
把一个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,是每一位高教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。在花园式的河海大学校园里,姜弘道教授颇具远见卓识地提出了这个重要问题。他认为,21世纪社会发展的诸多特点与高等教育密切相关:一是知识膨胀。据统计,人类的知识,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1倍,20世纪中叶是每10年增加1倍,当前则是每3至5年增加1倍。据专家预测,今天的知识只不过是2050年的1%。二是世界愈来愈小。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把地理上的距离拉短,先进的通信技术更是把远隔万水千山变为近在咫尺。世界变小,导致合作更趋广泛,竞争更加激烈。三是经济发展、社会进步越来越依赖于科技,依赖于大批高素质的人才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迅速提高,人力资源的开发运用正成为经济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。如果说,20世纪的财富源于物质资源,那么,21世纪的财富将要源于人力资源。正因为如此,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首脑,总是上任伊始,都强调把教育放在第一位。
姜校长认为,现代高等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多样化、社会化、网络化。多样化,就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、服务方向,课程设置、教学手段、乃至办学模式都呈现多元化。社会化,就是现代高等教育一改传统的封闭,开始积极融入社会,适应社会,甚至用其独具的影响力改变社会。网络化,就是指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,为高等教育跨越地域局限提供了技术可能。网络化将给高等教育带来一系列的革命。学校的概念是开放式的大学,教育的方式是远距离教育,教育的工具是硬件与软件,教育的内容转向培养学生应用信息的能力上,教师要更多地提供咨询服务等等。总之,教育资源的开放、共享,使得高等教育具有前所未有的广泛性,这将大大促进高等教育的共同发展。
谈到高等教育如何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变,姜校长认为,首先要改革教育思想、转变教育观念。培养目标要由专业型转向复合型,重在全面素质的提高。联合国《21世纪教育委员会工作报告》提出未来教育应围绕四个基本学习能力重新设计和组织。即,认识世界的能力,共同生活的能力,在社会活动中参与合作的能力,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。这个观点值得我们思索。现在,大学毕业生不再由国家统包统分,而要进入毕业生就业市场,实行公开招聘、公平竞争、供需见面、双向选择。分析来自人才市场的信息可以看出,现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已逐步变成重素质胜过重知识,重人品胜过重文凭,重能力胜过重学历。为此,今天的大学生急需加强理论学习和思想道德的修养,加强吃苦自立精神、与人共事与适应环境能力、开拓和创造意识的培养,以及社会实践的锻炼。传统的教育质量观以知识的多少、深浅为标准,是不恰当的。大学生应将掌握知识的能力与全面提高素质相结合。姜校长介绍,为了加强素质教育,河海大学已开始在全校实施“1442工程”,即从一年级抓起,学理论、学做人、学吃苦、学创造,四年不断线,每个年级连续滚动培养200名学生骨干,收到了良好的效果。
实施跨世纪的现代高等教育必须有跨世纪的高素质教师队伍。姜校长说,在这方面,河海大学采取了多种形式,加大了人才开发与师资培养的工作力度。自1992年以来,学校实施“源泉工程”计划,坚持公平竞争,优胜劣汰,滚动方式,选拔、培养了近百名省级及校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,他们在教学、科研第一线挑重担,已成为教学科研的生力军。去年暑假,学校又组织了包括10余名博士在内的50多名青年骨干教师;到模范团长李国安所在的北京军区给水工程团进行军训和边疆考察,英雄的动人业绩以及战士的高尚情操给了他们强烈的心灵震撼。学校还选拔教师到中央党校学习,到三峡、小浪底工地锻炼,到水利单位挂职,促进教师熟悉水利,热爱水利,立志为水利无私奉献,促进形成一个良好的政治思想和学术工作环境。目前,学校师资队伍梯队建设正向着年龄结构、职称结构逐步合理、知识学历结构逐步优化、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方向发展。学校不仅有一批学术造诣深,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知名度的老专家、老学者,近年又涌现出一批基础扎实,有发展潜力,富有进取精神和开拓意识的中青年学科点学术带头人。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。我们相信,即将跨入新世纪的河海大学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与提高。